新闻动态 / news information
大西安巨变下的未来之路

2017,这一年,西安之变已无须赘述:从推进“大西安元年”,到掀起“三大革命”旋风;从实施“户籍新政”,到提出并破解“西安十问”……这些,西安人早已耳熟能详。西安的历史古老而厚重;它的未来,必定璀璨夺目。


2016年,在《揭开BIM的神秘面纱》一文中,我们采访了西安比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峰,为我们解读了BIM技术将带给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今天,从建设大西安、发展大西安的角度,与西安比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峰一起畅谈大西安未来的之路。


记者:国家中心城市为什么是西安?


史峰:国家对西安的发展定位是继京沪深后,中央明确发展国家战略要求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国家中心城市。给予西安的如此厚爱,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经济贡献度,还有它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氛围——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西安的魅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

333.jpg

西安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文明的必经之地。而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西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018年1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也标志着西安正式成为中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


记者:如今的西安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样的软实力异常凸显,那么,西安的硬实力该如何去展现呢?


史峰:首先是规划先行,善待环境。国家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前提,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党章修改的部分有提到“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写进党章。


其次,西安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西咸新区也是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西安会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

666.jpg


海绵城市是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大力倡导的新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再次,就是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我国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足5%,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2017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发文《关于印发西安市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生产方式深层次变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主线,以提升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水平为主题,大力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绿色施工和节能减排,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智慧建造。


记者:比目网络?是第三方BIM咨询服务的领航者,BIM技术在应用中和装配式建筑有何关联?


史峰:BIM技术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技术,从空间上说:BIM实现了从平面2D晋升为4D(3D+时间)。从信息化的角度:BIM是信息化进程的产物。众多周知,BIM被誉为参数化数字信息模型。因此,将BIM技术运用在建筑施工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工程量的精细化管理,保证材料与配件的最大化成本节约。当然,这只是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核心优势,另外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施工进度提升等方面,BIM技术都有前所未有的表现。

888.jpg

与传统建筑不同,装配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或部品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组装成整体。这意味着从设计的初始阶段即需要考虑构件的加工生产、施工安装、维护保养等,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与结构、设备、电气、内装专业紧密沟通,进行全专业、全过程的一体化思考,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


事实上,要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应用,BIM应用是技术核心。为避免预制构件在现场安装不上,造成返工与资源浪费等问题,保证设计、生产、装配的全流程管理,BIM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


装配式建筑的BIM应用有利于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实现人机友好协同和更为精细化的设计。引入BIM技术后,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就可模拟工厂加工,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


如果说装配式建筑是生产方式的变革,那么BIM应用则是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技术手段。 BIM技术服务于规划、设计、建设、运维、拆除后残值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可以数字化虚拟、信息化描述各种系统要素,实现信息化协同设计、可视化装配,工程量信息的交互和节点连接模拟及检验等全新运用。


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装配式建筑将整合建筑全产业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集成。 在工业化元素和信息化元素连接越来越紧密的时代,BIM技术将与装配式建筑实现完美融合,推动建筑业的创新发展,甚至颠覆传统建筑业。


记者:国家启动新型智慧城市与BIM技术有何关系?


史峰: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BIM技术和智慧城市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产物,更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首先,智慧城市系统的搭建需要利用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以便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的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需要全方位的、动态式的了解变化特征,对感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智能化集成,可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BIM作为全开放的可视化多维数据库,是数字城市各类应用的极佳基础数据平台。

1.jpg


其次,人工智能(AI)对城市海量数据的集成、分析和计算,是智慧城市系统的大脑。大数据是提出正确决策支持的基础。BIM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可视化、开放共享性,以及其与“云”计算的无缝连接,可保证数据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决策和应用。


再次,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的基础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集成共享;主旨在于建立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BIM开放的数据结构结合IT技术,可为此目标的实现,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基础;提供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社会协同的创新空间、公共价值的创造,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持续进行成长。


未来,无论在城市建设还是民生、环保等各方面,BIM技术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它将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无限可能。


记者: 2018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增“BIM技术”课程,您对此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史峰: 我非常关注王美华委员的建议,期盼全国政协能予以采纳。目前,BIM软件销售、BIM考试培训、BIM咨询服务、BIM运营维护四个业务板块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在BIM市场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协同软件系统,里面才正真躺着浓香的牛奶和甘甜的蜂蜜。而BIM运维阶段的市场份额将在四个业务板块中,逐步攀升并占领主导地位。我个人的建议是:①将BIM考试培训与项目实践相结合;②将大学生毕业实践与就业相结合;③将BIM人才培养推荐与用人单位人才定制相结合;④将BIM人才社会自主流动与双创相结合;⑤将BIM团队建设孵化与第三方BIM咨询服务单位相结合;⑥将BIM软件融合应用与BIM软件运维平台自主开发相结合。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纵观未来,在全面实现“两个百年”时,大西安将是怎样景象?


史峰:今非昔比,璀璨夺目。


【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阅读原文】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9 西安比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图标.png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1300号

E-mail:bimunetwork@foxmail.com